开展高校绿色经济建设,有利于增强师生的环保意识,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本文研究通过互联网+二手回收的方式,使传统回收行业转变运行模式,减少环境污染,实现绿色生态发展的校园绿色经济建设。
我国高等教育改革深入及高校扩招,改建,使绿色经济校园受到了新的挑战。校区重建规划需移植花草,新建工地使得校园环境遭受破坏,建筑需消耗大量的资源,因此,建设绿色经济校园成为高校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校园绿色经济发展模式要求改变绿色校园环境建设的单向作用关系。以资源高效利用与循环经济为核心,以低消耗、高效率为特征的再生产方式,形成与资源环境共生的绿色经济校园建设体系,是推进国际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实践模式。提高校园生活废物回收利用率,降低回收利用成本是当前高校建设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校园废物高效回收与资源化使用体现了高度的校园节约精神。具有良好的社会辐射效应。学校可定期面向校内外举办各类节能环保讲座,逐步带动校园所在城市的生活废物垃圾回收利用体系建设。80年代,我国垃圾收回系统建立采用收集集中处理的模式,随着经济的发展,传统的收集方式出现回收效率低,经济性差等问题。20世纪90年代,我国相继出台了相关城市垃圾处理地方法规。国内很多高校积极建设绿色校园,加强校园废物资源化利用,为推动节能绿色经济校园建设作出积极贡献。目前我国高校在废物回收管理方面的重视逐渐提高,深入研究校园互联网+二手回收管理是较为先进的主题,是带动校园绿色经济发展的有效方法。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污染问题日益凸显。绿色经济发展模式已成为未来经济发展的必然方向。学校也非常重视绿色经济发展方式。校园发展绿色经济方式对推进社会可持续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已成为提高人们生活质量的重要战略部署,成为加速转变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选择。加强校园绿色经济建设,加大绿色精神宣传与绿色技术研发力度,对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对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生深远影响。建设校园绿色经济,是构建资源节约型社会的重要部分。大学生是未来国家建设的主力军,其环保意识与可持续发展理念,直接影响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成效。建设校园绿色经济,要将绿色理念渗透到教育教学中。建设校园绿色经济长效管理机制,提高校园资源利用率。帮助学生养成绿色观念,大力推行节能、环保的理念。让新技术、新工艺在校园建设中得到有效应用,为推动我国经济发生方式转变服务。
校园生活垃圾经出版回收后,剩余大部分进入垃圾箱由学校环卫工清理。其废物种类繁多,回收利用价值较低,少部分资源有偿回收,剩余部分对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校园废旧物品受多种因素影响,不同国家城市的大学生活废物构成有一定差别。校园普通废物产生影响因素包括学生扩招,城市经济发展,学生综合素质,后勤管理水平等。普通废物分类收集按其物理构成实行分类回收,实现废物重新利用。间接实现垃圾减量,无害化及提高废物循环利用效率等目标。普通废物收运方式有定点收集,清洁人员流动收集等。传统的废物回收方式下,部分固定资产无专人管理,设备损坏得不到及时维修,一些小型设备常丢失。部分设备长期不使用缺乏维护无法正常使用,导致资源浪费,影响回收工作正常开展。废旧电池常作为一般物品扔进垃圾箱,从而为环境污染埋下潜在隐患。部分化学废液直接从自来水管下水道排出,对环境造成了潜在损坏[1]。
互联网+二手回收能通过互联网思维,技术模式改造环保服务业,实现环保产业经营理念,技术创新与商业模式的更新。互联网+二手回收的网络回收模式,通过网络回收平台,消费者为主导进行回收。消费者通过网络搜集信息主动寻求交易,网络回收平台将回收价格及时反馈给消费者。网络回收平台派出工作人员上门服务,将废旧物品集中运输到正规回收处理企业。通过对废弃物品进行分类,可再利用物品进行翻新投入二手市场,不可利用物品经分解处理,将可用材料再次使用,废弃部分进行无害化处理。
网络回收模式通过互联网与传统回收模式融合,连接消费者与回收商,通过大数据技术对数据进行发掘分析,对市场环境进行深入了解。庞大的二手废旧物品回收市场,政府政策的支持,使一些生产商通过网络渠道回收废旧物品,消费者以往出售废旧物品多重视回收价格,现在消费者及企业都有了品牌意识。2015年我国手机制造商建立网络回收平台回收废旧手机模式[2]。越来越多的手机制造商投入废旧手机回收行业,为企业拓展业务范围节约了生产成本。
二手回收是典型的规模经济,交易量大,平台回收商盈利能力就越强。因此,网络回收平台应考虑短时内扩大经营规模。实现横向发展。避免主营业务不同带来的企业整合困难与经营混乱。近年来,网络回收平台数量迅增,行业准入门槛低,加剧了行业竞争,目前尚未形成产业格局,为网络回收平台提供了机遇与挑战。互联网+模式下,二手回收平台通过互联网优势扩大用户群,增强自身发展能力,借助大数据技术通过纵横发展实现价值链的延伸拓展,利用互联网思维吸引消费者扩大影响力,实现良性循环。互联网+二手回收模式必然成为绿色经济发展主流,促进社会经济稳定发展。
校园绿色经济要求在发展经济时遵循生态规律,不断循环使用物质发展经济,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绿色经济倡导将资源作为循环使用的原材料,管理好资源开发过程与资源生产加工过程,要求产品报废后不再使用。
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城市垃圾产生量日益增多,天博官网由于缺乏科学的管理体系与配套处理技术,很多垃圾未经处理随意丢弃,造成环境污染。开展绿色经济教育,推行互联网+二手回收模式,对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具有双重意义。大学生群体环保意识较强,据查,85%的大学生愿为环保作出贡献。校园垃圾主要是废纸张、塑料、电池等,分类回收较为容易。有调查显示,回收利用1t废纸相当于节约3m3的木材。废纸可用于包装材料,农业生产资料等。大学生使用废电池量占全国电池消费量的1/8以上。电池中含有大量的对环境有害的物质,废电池的重金属、废酸等可回收利用。若高校有5万师生,年均消费电池12节,年消费量为60万只以上,通过互联网+二手回收模式,每年可节约电池30万只以上。为国家节约1.7t碳,8.2t锰,避免了重金属污染。高校生活垃圾中塑料含量较大,未经合理处理,会影响植被生长,散发致癌物质。通过互联网+二手回收模式可用于生产建材等,实行互联网+二手回收,可使垃圾量减少40%。减少资源开采,加工各环节能源资源消耗,降低垃圾回收成本,便于有害物质单独处理。因此,应大力推广互联网+二手回收模式,构建绿色经济校园。
在校园绿色经济建设中实行互联网+二手回收管理模式,离不开学校各部门的联合协作。再生资源涉及面广,回收工作涉及校园各群体,必须有强大的信息系统作为支撑。建立互联网+二手回收管理模式,对降低废物交易成本,加快物流与再生利用资源具有重要意义。开通校园再生资源利用网是信息平台建设的重要途径。网站应保持为师生群体,管理人员与相关环保企业提供在线收废、供求信息等服务。学校选择同再生资源相关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加强两者间的交流,方便学校与回收间实现网上定时预约上门收购。由学校后勤管理部牵头,联合学校保卫处、设备部等相关部门,成立校园绿色经济网站建设领导组,为校园绿色经济建设实行互联网+二手回收管理模式创造良好外部条件。利用好网络信息资源,在校园网建立可供开发使用的校园资源信息中心,提供校园固定资产的相关可再利用信息。通过网络实现对校园资源的查询、预约功能,实现管理部门、学校与社会间对资源的有效利用。
1.再生资源行业现状。众所周知,人类可利用的资源大致可以分为可再生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两类,而再生资源就是可再生资源里的重要组成部分,指的是在社会生产和生活消费过程中产生的,已经失去原有的全部或部分使用价值,经过回收、加工处理,能够使其重新获得使用价值的各种废弃物。我国现阶段再生资源企业的主营项目主要是对包括废钢铁、废有色金属、废纸、废家电、废汽车、废塑料在内的各种废弃物的回收加工和再利用,而其中最重要的部分的就是废钢铁和废有色金属。我国再生资源行业的发展由来已久,早在上世纪50~60年代,由于当时物资匮乏,政府为了最大限度地利用资源就建立起了较完善的废旧物资回收系统。之后,再生资源行业随着国家一系列政策的变化和市场化经济的推进也历经着沉浮,当历史的脚步前进到2016年的今天,我想我们应稍稍停下脚步,精心观察一下再生资源行业的现状,对我们接下来更好地发展再生资源行业是有利无害的。在分析行业现状之前,我们可以先来看看国家的整体经济形势。自2013年起,中国经济回落,GDP“破八”失败,直到现在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GDP增速总体持续回落,但是,我们也可以看到中国经济在新常态下也面临着新的机遇,在疲软中孕育着生机。而再生资源行业过去几年在没有政策支持的形势下,努力适应国家大的发展方向,兼并重组现象加剧,根据2014年中国再生资源行业百强企业榜单分析得知,2014年百强企业经营额占商务部的十大类再生资源经营总额的26.23%,回收量占十大类再生资源回收总量的14.1%,百强前10名经营额占百强的65.1%,回收量占百强的47.63%,百强企业经营额增幅达两位数以上的连续两年超半数(摘自2014年中国再生资源行业百强企业榜单分析)。这说明,再生资源行业正朝集中化方向发展,少数大企业控制市场主要份额的格局逐步开始形成。
2.新型市场环境的特点。政策方面,政府的供给侧改革为再生资源行业规模化提供了机遇。在2015年11月10日召开的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提出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概念:“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也就是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旨在调整经济结构,使要素实现最优配置,提升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数量。在这种新形势下,再生资源行业也应该努力提升竞争力,搭上供给侧改革的列车,抓住供给侧改革的机遇,实现产业的规模化发展。从市场经济方面来看,市场经济发展逐渐成熟。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宏观调控下的市场经济逐渐发展,形成了崭新完善的市场经济体系,各类行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发展欣欣向荣。经营方式方面,“互联网+”思维日益渗透。近年来,互联网逐渐成为话题,其资源共享、信息公开等优势吸引人们纷纷利用互联网进行产业升级转型。无论是电商,还是政府门户网站,都通过互联网增强了透明度,减少了产业中间环节,促进了信息沟通。因而,联合互联网的企业经营模式必是再生资源行业发展、创新的出路。
我国再生资源行业在发展过程中产生了一些十分严峻的问题,集中体现在非规模经营对产业集中化发展的极大阻碍上,包括:①行业经营呈现出“小、乱、散”,即规模小、管理混乱、经营分散的特点;②企业设备简陋、技术落后,行业整体技术装备水平不高;③产品附加值低,产品结构单一,单个所创造的收益低;④回收企业“贪大”的做法,重点回收利润高的废金属,而其他利润较低的废弃物则无人问津。尤其是“小、散、乱”这一问题,进一步制约了资金、技术、管理的发展,阻碍了我国再生资源行业的健康、规模化发展,是非规模经营的根本性问题,必须予以解决。
1.规模化经营与其对行业发展的影响。规模经济理论是指在一个特定时期内,企业产品绝对量增加时,其单位成本下降,即扩大经营规模可以降低平均成本,从而提高利润水平。而规模化经营就是使企业生产经营要素及其产品实行集中化,达到理想经济效益的界限产量的过程,即实现规模经济的过程。也就是说,当企业开始扩大生产规模,合理配置生产要素,即实行规模化经营时,产品的产量会扩大,效益会提高,规模经济开始在行业内实现。
2.“小、散、乱”问题对产业规模化的阻碍。由上述理论我们可以看出,再生资源行业的规模化是行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经之路,行业现在具有的“小、乱、散”的特点已经成为再生资源产业规模化路上的巨大的绊脚石,制约了包括技术、产业结构等在内的许多因素的发展,我们甚至可以说行业的“小、乱、散”的特点是再生资源行业难以快速发展的根本的制约因素。现在,我们可以具体分析一下行业的这个特点对行业发展的各个要素的制约。首先,对资金的制约。无论对什么行业来说,资金都是制约企业发展的最根本的因素,一家企业之所以能建立起来首先必须要有初始资金的支持,资金的多寡会对一家企业的发展产生极大的影响。这里并不是说资金多的企业一定会发展得好,而是说一家企业要发展得好,资金是必不可少的。资本是势利的,财富总是会向财富集中,所以,经营规模小,管理混乱的大量“家庭式”经营的再生资源公司无法引进资金。其次,对技术水平的制约。一个产业的技术水平会限制该产业的资源利用效率,进而影响到产品的成本与收益,尤其是对于再生资源产业这种技术指向型的产业来说,技术要素对产品的生产成本总是能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在第一点中我们已经提到了“小、乱、散”对资金的制约,而资金的缺乏就会限制高技术水平的人才的引入,从而使得技术水平一直停留在一个较低的水平。再加上资金同样也会限制先进设备的使用,这进一步制约了再生资源行业的技术水平。最后,对管理水平的制约。企业管理是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组织、计划、指挥、监督和调节等一系列职能的总称,企业管理是提高企业效率的决定性因素,高水平的企业管理将带领企业找到获取最大效益的路径。而众所周知,大量存在于再生资源行业的“家庭式”经营的再生资源回收公司的管理水平是极其低下的,我们甚至可以说这种公司根本谈不上管理,而且更糟糕的是这种小作坊式的公司并没有优秀管理经验成长的土壤,导致再生资源行业的管理水平一直裹足不前。
上述原因都使得再生资源行业就像是被许多朝向各个不同方向的“家庭式”经营的企业拉着,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中艰难地前行着。无法形成规模化经营的再生资源行业,在市场中缺乏竞争力,行业的规模经济也难以实现。于是,我国的再生资源行业就一直难以进入到高端产业的行列中去。至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再生资源行业要想实现质的飞跃,那么实现产业规模化势在必行。
1.鼓励小企业合并,扩大企业规模。实现再生资源行业规模化的首要手段就是扩大企业规模,建立产业集中园区,对大企业进行财政补贴扶持,促进大企业发展垄断,资金、技术条件的充足将进一步吸引企业兼并、组合,形成越来越多的龙头企业,促进市场竞争。以中国再生资源开发公司为例,它旗下的五个产业园区,广东清远华清循环经济园、常州再生资源产业基地、西南再生资源产业园区、山东临沂再生资源基地及洛阳再生资源基地,合理集中地对各地区的再生资源进行回收处理,形成了集中科学的运营模式。随着行业规模的逐渐发展,产业园区将成为再生资源行业集约化发展的重要形态,然而现在产业园区仍较少,知名的仅有25个,着重加快建设产业园区将是此行业目前的发展方向。
2.优化产业结构,完善回收网络体系。我国再生资源行业的业务主要侧重在非金属的回收上,对于利润较低的其他废品的回收率非常低,要改变这种现状,我们必须合理配置资源在不同废品回收上的比例,努力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通过健全完善回收网络体系,实现整体技术发展和产品资源的聚集,优化社会资源的配置,实现对再生资源的高效利用。我们通过查询资料发现,日本早在2007年,废塑料、废橡胶的回收率已达90%,生活废弃物的回收率达25%至30%,并已建立比较成熟的废旧物资回收网络和交易市场。废纸、易拉罐、空调、电视、建筑废弃物等各方面的循环利用率已经很高。而中国主要回收废旧钢铁、有色金属等,对生活废弃品的回收利用率较低,相应的企业发展也不景气。我国不仅要完善回收网络体系,改变回收散、乱的状况,还要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生活废弃物的回收利用,大力扶植这类企业。
人力资源培训管理模式是电力企业提升自身员工队伍工作能力的重要因素。从电力企业当前的人力资源培训管理模式应用情况来看,其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影响了员工的培训管理效果。在这种情况下,为了提升自身的市场竞争力,电力企业需要结合模式中的问题及员工培训需求等因素,对原本的人力资源培训管理模式进行优化,提升人力资源培训管理模式应用带来的各项收益。
从整体角度来讲,当前我国电力企业人力资源培训管理模式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包含以下几种:
当前,我国电力企业人力资源培训管理中应用的模式大多为上级单位培训模式。事实上,上级单位对电力企业实际培训需求的了解存在一定偏差。因此,在这种模式下,上级单位为电力企业制定的人力资源培训管理计划实用性较差。处于这种培训情境中,电力企业员工解决问题的能力、劳动能力等无法得到有效提高。[1]
某些电力企业的管理人员并未对人力资源培训管理工作形成正确的认识。部分管理人员认为,用于人力资源培训管理方面的成本投入没有必要,这项投入无法获得相应回报。管理人员的不合理观念对人力资源培训管理模式的有效性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评价环节是判断人力资源培训管理模式应用质量的主要步骤,培训师及企业管理者需要通过评价结果对后续人力资源培训管理模式进行合理优化。就目前情况来看,某些电力企业只注重培训环节,忽视了评价环节的重要作用。
从本质角度来讲,人力资源培训管理的目的是优化企业员工的生产质量。从我国目前电力企业人力资源培训管理模式的应用情况来看,部分电力企业的培训管理模式并未遵循上述要求,其所选内容与电力企业的实际生产要求之间存在一定差距。[2]
根据上述问题,为了提升电力企业人力资源培训管理模式的质量,需要利用以下几种措施,对传统人力资源培训管理模式进行优化:
电力企业人力资源培训管理模式中的风险主要包含培训工作实效及培训环节发生安全问题这两种。为了保障培训工作的顺利进行,可以利用培训全过程管理方法及员工激励法,实现对培训风险的合理控制。
当前,我国电力企业人力资源培训管理模式中的成本支出主要是由电力企业负责的。在这种情况下,成本的支出不仅增加了电力企业的总成本,并且该项支出还会为电力企业带来一定的风险(如人力资源培训管理失效)。对此,可以利用回收机制构建措施对电力企业的人力资源培训管理模式进行优化:将培训工作所需的成本按照一定的比例分成两部分,由电力企业支付其中一部分,另一部分则从被培训员工的工资中扣除。从整体角度来讲,应用回收机制之后,员工参与培训活动的积极性会显著提升。因此,电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提升,员工问题解决能力、新技术应用能力等作用能够得到更好的发挥。[3]
就成本方面而言,电力企业开展人力资源培训管理工作需要的成本主要包含以下几种:其一,人员方面。电力企业在人员方面消耗的成本主要包含人力资源培训师的时间、薪酬,以及被培训对象员工的时间、薪酬。其二,材料方面。电力企业人力资源培训管理过程中消耗的材料成本主要包含培训设备成本、培训场地成本、培训教材成本等。对于电力企业而言,应用人力资源培训管理模式获得的收益应该为减掉各项成本之后的收益。[4]
就收益获得方面而言,电力企业通过人力资源培训管理模式获得的无形收益与有形收益主要包含以下几种:
第一,问题解决能力与新技术应用能力。就问题解决方面而言,人力资源培训管理工作的开展为电力企业员工的问题解决过程提供了更加开阔的思路。培训环节激发了员工的创新思维,在这种状态下,当电力企业员工在工作中遇到问题时,能够迅速利用自身的创新思维解决问题,保证电力企业的正常运营。就新技术应用方面而言,由于新技术是电力企业人力资源培训管理中的主要组成因素,培训工作可以为员工提供各类应用新技术的经验,因此,员工的新技术应用能力会得到相应发展。对于电力企业而言,员工上述两种能力的发展能够间接提升企业的收益数值。
第二,销售收益。经历人力资源培训管理之后,电力企业通过培训员工获得的销售收益可以通过以下几种因素来确定:第一,劳动能力增长因素。人力资源培训管理工作的开展能够提升员工的劳动能力。以电力企业的汽轮机组部分而言,员工经过人力资源培训管理之后,他们的汽轮机组故障问题判断水平、解决能力会得到相应提升。因此,他们为电力企业创造出的生产价值也会发生显著变化。第二,劳动力变化因素。电力企业为员工提供的人力资源培训管理强度、时间等直接影响员工劳动力的变化水平。[5]
第三,节约资金收益。与其他企业相比,具有技术性特点的电力企业的安全风险相对较高。安全事故的发生会为电力企业带来一定的经济损失。由于人力资源培训管理工作可以提升员工的工作能力和安全意识,因此,电力企业的安全事故发生概率可以得到良好的控制。从这个角度来讲,人力资源培训管理工作的开展会为电力企业提供一定的节约资金收益。
当前,我国电力企业的人力资源培训管理模式主要存在企业管理人员不重视、上级单位培训模式与电力企业生产需求不契合等问题。对此,需要从风险控制及回收机制构建等方面对传统培训管理模式进行合理优化。除此之外,人力资源培训管理工作能为电力企业带来的收益主要包含:销售收益、节约资金收益、问题解决能力与新技术应用能力提升收益等。
[1] 韩轶,陈英姿,冷莉.电力企业人力资源培训管理模式及收益分析[J].人才资源开发,2016(18):109.
[2] 陈淑芸.电力企业人力资源培训管理模式与收益探析[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3(04):225.
[3] 陈淑芸.电力企业人力资源培训管理模式与收益探析[J].中新技术新产品,2013(05):222.
伊朗位于亚洲西南部,素有“欧亚路桥”之称。伊朗战略资源丰富,据BP《Statistical Review ofWorldEnergy2010》报道,截至2009年底,伊朗石油剩余探明储量189亿吨,居世界第三位;天然气剩余探明储量29.61万亿立方米,居世界第二位。伊朗的主要油气富集区为扎格罗斯山前褶皱带和波斯湾盆地,陆上原油产能主要分布在临近伊拉克边界的Khuzestan地区,主要包括Ahwaz、Gachsaran和Marun油田。目前伊朗共有104个油田,其中在产油田61个,石油剩余可采储量10亿桶以上的油田共30个。伊朗共有57个气田,在产气田19个,其中有6个产气田的天然气剩余可采储量超过3000亿立方米,合计储量占伊朗天然气总储量的58%。6个大型气田中,只有南帕斯气田位于海上,其余均位于陆上。
伊朗的石油工业曾先后由英国、苏联和美国完全控制,直到1951年,伊朗通过了《石油国有化法案》,取消了外国公司对伊朗油田的特许经营权,并于当年成立了伊朗国家石油公司――NOIC。1957年伊朗石油法案颁布,该法案使得外国石油公司缴纳的油气税费提高到85%。从此伊朗油气工业逐步成为支撑伊朗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
伊朗近代工业的标志为1979年革命,但伊朗石油工业的线年海湾战争的结束。其后的二十余年,伊朗的石油工业主要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1987年伊朗修订《石油法案》,允许在石油工业领域开展国际合作,实行有限度的对外开发政策。新修订的石油法案对战后伊朗重建,改善与恢复同东、西方国家的关系起到了一定作用。该时期伊朗主要采取服务或承包的方式,吸引外资以及引进关键技术和设备。石油新政给伊朗石油工业带来了复苏与活力,从1990年到1995年间,伊朗石油日产量从320万桶稳步增加到360万桶,日均出口量也由220万桶提高到260万桶。但由于有限度的对外开发政策并没有明确对外合作的方式与内容,导致伊朗的海外融资并没有达到理想的水平。另外,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继续对伊朗实行严厉的经济制裁,大量的海外投资被阻之门外。
新石油法案并没有达到伊朗预想的效果,为了进一步加大对外合作力度,在1995年伊朗进一步调整了经济政策。因宪法规定“绝对禁止向外国人提供租让地,以开办贸易、工业、农业矿业和服务业公司与机构”,伊朗国家石油公司遂采取“回购”的变通方式吸引外国公司投资参与油气田开发。当时采用的回购合同实际上是一种风险服务合同。自1996年以来,先后已有包括法国道达尔(Toral)、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Gazprom)、中国石化集团公司(Sinopec)、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CNPC)、日本国际石油开发株式会社(Inpex)等数十家世界著名油气公司投资参与了伊朗的16个油气开发项目,共吸引了上百亿美元资金。在此期间,伊朗政府先后出台并实施了《吸引和保护外国投资法》和《投资法实施细则》。这些法律在税收和义务方面,为外来投资创造了更加宽松的投资环境。新经济政策使伊朗的石油工业获得了巨大成就。1999年,伊朗在布什尔省的阿鲁萨发现了世界级巨型油气田,该油田规划总投资约1000亿美元。2002年,伊朗启动世界最引人注目的气田开发项目一南帕斯气田项目,该气田总价值约7000亿美元。
从1995年伊朗开始采用回购合同模式开始,伊朗石油工业取得了较快发展。但回购合同模式对项目的风险收益上限进行了封顶,同时将项目勘探开发过程进行分段招标,不利于调动外国投资者对伊朗勘探项目的投资热情。为了进一步扭转这种局面,2004年1月28日,伊朗在荷兰海牙召开会议,宣布对回购合同的某些规定进行调整:采用勘探开发一体化的回购合同方式,吸引外资参与新区块的勘探与开发。新的合同模式虽并没有改变回购合同的本质,但降低了外商投资风险,增加了伊朗对外融资的吸引力。2004年,伊朗和日本签订价值20亿美元的阿扎德干项目。2007年,奥地利石油天然气集团(OMV)与伊朗国家石油公司签订了300亿美元的石油项目。同年6月,瑞士能源公司(EGL)与伊朗国家天然气出口公司签署了一项金额逾百亿欧元的天然气合同。此外,英荷壳牌公司(Shell)、西班牙国家石油公司(Resp01)、法国道达尔公司(Total),以及中国、马来西亚等国际知名能源公司先后积极参与伊朗能源项目。截止目前,已有近300家外国公司和政府机构投资参与了伊朗的油气田开发。
伊朗石油工业坎坷沧桑的百年历史上曾先后出现过三次石油合同模式转变,从租让协议到服务合同再到最后的回购合同,这些石油合同模式及其所代表的合作方式改革为伊朗石油工业及整个国家的振兴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早在1901年,伊朗政府就和英国人签订了第一个石油租让协议,期限为60年。租让协议是世界石油合作的最初体制,源于殖民统治时期的产物。该协议规定外国石油公司只需交付一笔矿区使用费,就能享受勘探开发全过程的油气资源所有权。随着石油租让协议的签订,伊朗的石油开采和经营业务一度被英国人垄断近半个世纪,直到1951年伊朗出台《石油国有化法案》并收回国家石油所有权。租让协议作为早期国际油气合同的雏形,通常具有以下特点。第一,合同期限较长。第二,合作区块面积较大。第三,资源国的分红比率较低。第四,外国石油公司拥有油气资源所有权。第五,少数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参与。
1974年,伊朗颁布新的石油法案只允许外国石油公司以签订服务或承包合同的方式参与开发伊朗油气资源。服务合同中外国石油公司通过提供勘探开发资金和技术,获取油气区块的经营收益分配权,而在整个项目运营期间,资源国保留矿产资源的所有权和经营权。服务合同需要外国石油公司承担勘探开发期间的所
有商务风险。服务合同的种类和形式很多,根据是否依据利润收费,服务合同可分为风险服务合同和纯服务合同。纯服务合同中合同者没有任何勘探风险,也没有任何产出和油气转让。该类合同一般要限定生产的领域,如二次采油项目。风险服务合同一般特指在整个项目实施过程中技术含量较高的油田开发项目,如针对已开发油田的重新开发或提高采收率项目。
1995年,伊朗再次调整新石油法案,只允许外国石油公司采取回购的方式进行油气田开发。从此,伊朗的对外油气合作只有回购合同这一种模式。回购合同类似于工程承包合同,合同者需要承担勘探开发阶段全部投资及操作费用,并独立承担勘探风险,直至油田建成后交由资源国政府管理。在此过程中伊朗能够清晰地看到合同者预期的利润及回收的成本。目前,伊朗也是世界上唯一使用该合同模式的国家。
与其他合同模式相比,回购合同对合同者投资收益的控制更加严密。首先,回购合同的开发期限较短,一般集中在七到十年时间,投资及成本回收一般为五年。合同者必须在规定的期限内完成规定的义务工作量及产能,若产量达不到合同规定的标准,回收金额也要扣掉一定的比例。其次,回购合同对投资及成本控制较严。回购合同规定,在未获得资源国批准前提下,投资运算不得超支,否则超支部分由合同者自行承担。另外,回购合同对成本回收限额有严格规定。合同预算以内的成本超出成本回收限额,超出部分通过向下第二年度结转的方式回收,但总成本超资,需要经过伊方报批,否则无法回收。再次,回购合同还规定了一定比例的当地条款。合同者需要从伊朗当地购置超过项目资本成本51%的当地资源。对于技术难度高、回收期限短的伊朗油气田开发,实施起来难度较大。
在二十余年的伊朗石油近代工业史中,伊朗石油对外合作合国际经济合作2011年第5期同模式及其条款体现出苛刻一较苛刻一较灵活的政策变化。
革命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开始对伊朗实施经济制裁。伊朗被迫限制产量,石油工业遭受严重损失。两伊战争爆发,使得原本脆弱的伊朗经济雪上加霜,入不敷出。为了扭转国内经济严重低迷状态,伊朗修改石油法案,允许外国石油公司有条件地限制性开发伊朗石油资源。由于经济制裁严厉,加之伊朗苛刻的限制性条款,当时的油气政策并没有给伊朗石油工业带来太多效益。相反,大多数西方能源公司采用观望态度,焦急地列队等候在伊朗石油这扇森严而厚重的大门之外。
为了尽快恢复本国的经济建设,同时拉拢更多的石油需求大国以抗衡美国的经济制裁,伊朗决定采用回购的方式吸引外资开发本国的油气资源。为了进一步打消外国石油公司的顾虑,伊朗先后出台了一系列保护外资的经济政策。随着伊朗逐步放开海上、陆上的油气田资源,先后数十家大型油气公司不顾美国经济制裁参与了伊朗的能源合作。中国作为主要油气合作国,先后参与了伊朗德黑兰和大布里士炼厂、伊朗喀山油田等合作项目。回购合同在一定程度上对吸引外资参与油气资源开发起到了积极作用,但该合同模式的限定条件太多,对合同者的约束太大。
2004年伊朗政府宣布采用回购模式对外来投资进行招标,并在2006年进一步修改回购合同的相关内容。新的回购合同在内容上有以下变化。首先,资本回收上限时间推后。新的回购合同在前端设计之后,意向招标时确定开发资本成本上限。天博官网推迟资本成本上限能降低整体项目成本预算风险,提高资本成本上限的预测精度。其次,延长商业油田的预计生产期。新的回购合同将十五年现金流入期延长为二十年。另外,新的回购合同改变了产量奖罚机制。实际产量高于预期产量,合同者可以获得增产部分的收益。最后,合同者成本回收上限降低。新的合同模板将成本回收上限比例从60%降低为50%。尽管成本回收上限条款变得苛刻,但总的来说,修改后的合同模板灵活性比以前明显增加,对承包商的吸引力和激励明显增强。
尽管到目前为止美国从未放松过对伊朗的经济制裁,但是结合目前的国际形势和回购合同的特点进行综合分析,伊朗是目前我国难得的、值得深入开展能源合作的国家之一。我国能源企业应努力抓住伊朗能源复兴的重要机遇,开拓我国能源企业国际化经营新局面。
[作者单位:郭鹏,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中国石油海外勘探开发公司;栾海亮,中国石油海外勘探开发公司]
产业生态系统是一种人工的生态系统,是人类模仿自然生态系统,在一定区域范围内,按照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规律重新构建起来的一种人类经济系统。建立产业生态系统,其根本目的是为了在节约生产和消费所需要的资源的同时,实现产业系统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和污染排放的最小化,同时提高产业系统的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传统的“线形开放式”的经济发展模式,已经不适合产业系统生态化建设的要求,而建立“闭环流动型”的经济运行模式,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符合产业生态系统建设的要求。
1.1 资源在产业生态系统中的循环利用模型 在资源循环利用的经济发展模式下,经济的发展不仅离不开自然资源的支持,而且要把大量开发自然资源转变为依赖适量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再生资源利用。这种物质循环利用的经济发展模式就是从传统的“线形式”发展模式向资源的循环式也就是“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发展方式转变[1]。如图1,描述了产业生态系统中资源的循环利用模式。
如图1,图中的椭圆范围内的部门组成产业生态系统,自然资源作为维持产业生态系统运行的基本原料进入系统,自然资源的一部分被生产过程消耗,另一部分直接进入消费过程。生产者制造出的产品被消费者用来消费,同时,生产过程和消费过程都会产生大量的废弃物。排放出的废弃物一部分直接流入废弃物再利用部门,一部分直接流入废弃物再生部门,还有一部分被废弃物回收部门吸收。废弃物再利用部门对废弃物进行分类和简单的清洁、维修等工序,就生产了可再利用资源或产品,这些可再利用的物质又重新流入生产者和消费者部门,实现再利用;废弃物再生部门对废弃物进行再生产,产生再生资源,又提供给生产者作为生产原材料。废弃物回收、废弃物再利用和废弃物再生过程都会产生并排放废弃物,最终成为垃圾,这些垃圾被排出产业生态系统外。图中的实线箭头表示的是与传统经济运行模式下相同的物质流动过程,虚线箭头表示的是在循环经济模式下的资源的循环使用过程。
在物质循环利用模式下,产业生态系统内的生产和消费部门排放的废弃物经过废弃物回收部门回收以后,废弃物之中的可可再生和再利用的部分分别会被投入到废弃物再生单位和废弃物再利用单位,从而可以进行循环利用和再生产过程,从而产生可循环资源,循环资源再次投入生产和消费单元,这就是图1中虚线箭头描述的物质流动过程。在图中,所有的箭头一起构成了资源的循环流动过程,反映了简单的产业生态系统内的物质循环模式。
1.2 产业生态系统中的关键生产环节 图1中的描述,有六个关键生产环节,组成了产业生态系统中经济运行系统,即生产、消费、废弃物排放、回收、再利用和再生环节。对这六个关键生产环节做出如下解释:
①生产环节。产业生态系统中的生产环节与传统的产业系统中的生产环节基本相同,其根本目的也是为了生产出满足人们正常的生产生活消费所需的产品。生产环节所需要的原材料,主要是来自于原始自然资源的开采,或者自然资源简单加工过的初级产品,生产设备和人类的劳动力等生产资料。在循环经济模式下,通过可再循环废弃物的回收和废弃物再利用,可以形成资源的循环,循环后的资源又可以被生产环节再次利用,而再次利用后的循环资源最初是从自然资源中转化而来的,因此在第一次生产的过程中已经计算过对生产的投入了,所以在第二次循环利用的过程中,不再算作自然资源对生产的投入,这种循环的经济模式构成的生态系统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会小于传统的经济系统。除此之外,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大量的废弃物是循环资源的形成重要来源。
②消费环节。传统产业系统中的消费环节与产业生态系统中的消费环节是基本相同的,主要是人们的消费活动去满足自身正常的需要。传统产业系统中的消费环节所需要的物品主要是来源于自然资源以及生产中所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在产业生态系统的循环经济模式下,消费环节还可以使用再循环资源,如经过废弃物再利用过程又重新被投入循环过程的产品和资源,并且随着技术的进步,这部分消耗在消费环节的消耗总量中可以达到很大比例。与生产环节相同的,消费环节由于使用了再循环资源,因此消耗的自然资源量减小,这意味着产业生态系统中的消费环节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比传统的经济模式下的消费环节要小。同时,消费环节产生的废弃物也是形成循环资源的重要来源。
③废弃物排放环节。这个环节是个新环节,来自于传统经济系统的生产环节,废弃物排放环节是指产业生态系统中所有废弃物排放过程的环节。而在现实生产的过程中,由于任何生产和消费过程都会伴随着废弃物排放,所以这一环节很难从生产环节中独立出来,但是,可以在生产过程中对废弃物的排放进行科学统计和严格核算。这一环节不能改变产业生态系统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也不会对系统内的资源循环流动产生关键影响,但它是系统内资源开始循环流动过程的起点,并且对于循环经济的实施环节,这是一个关键节点。只有明确产业生态系统内各环节的废弃物排放情况,才能制定和构建生态产业链条,这也是建立产业生态系统的基础。因此,要先明确和细化经济系统内的每个产业环节,才能认识到生态系统内部的整个物质资源是如何循环的。废弃物排放环节构成了循环经济系统中的一个物质流经过程,并不会产生物质在形态和性质上的变化,因此不会对废弃物发生任何改变,同时,在这一环节使用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投入及其产生的废弃物,在整个物质循环过程中所占比例非常小。
④废弃物回收环节。当前的经济模式下已经有废弃物回收环节,与废弃物排放过程相比,废弃物回收环节比其他产业环节更为独立,而他整个规模也在不断的扩大,比如说污水处理,废物品回收再利用等等。这对于统计核算工作是有利的,但是在产业生态系统中,各产业单元之间是共生关系,各个产业单元进行生产过程产生的副产品和废弃物都应该被有效回收,并被相关的共生产业单元使用,这样才是能更好的实现产业生态系统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废弃物排放环节与废弃物回收环节有相似的方面,其相似之处就在于,在这个过程中物质既不发生状态上的变化和也不发生性质上的变化,回收环节只是分类处理废弃物,从中筛选出可再利用的废弃物和可再生的废弃物,并将这些物质投入相应的再循环过程。对于筛选剩下的那部分废弃物就是不可再生的,经过垃圾处理过程作为垃圾排出产业生态系统外。
废弃物回收过程在产业生态系统中有着重要的作用,这一过程的实施效果会直接影响产业系统对环境的影响程度。废弃物回收中的筛选工作如果由于技术水平不够或者人力资源等投入不够,没有将全部可再循环的物质挑选出来,不但会减少系统内的可再循环资源量,而且会增加整个系统对环境的垃圾排放量,加大环境负担;另外,系统为了维持生产运行,就需要从外界吸收更多的自然资源,这会加重自然资源的消耗,这些都有悖于产业生态系统建立的初衷。因此,重视废弃物回收环节,控制好废弃物的回收,尽量提高废弃物的回收比例,才能有效建立产业生态系统。
⑤废弃物的再利用环节。这个环节是属于废弃物再循环过程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产业生态系统区别于传统经济系统的重要环节之一,也是产业生态系统中建立产业共生关系的重要依据。这个环节不会改变废弃物的化学物质和物理结构,只是对废弃物进行简单的处理,如维修、清洁等等,并依据废弃物本身的性质和用途,确定其作为可再利用资源的流向,即是用于生产环节还是用于消费环节。
⑥废弃物再生环节。废弃物再生环节也属于废弃物再循环过程,是废弃物经过回收后,对于可再生的物质进行再加工处理,在加工过程中物质的物理结构会发生变化,甚至化学性质也会发生改变,从而产生新的物质,也即再生资源。再生资源与可再利用资源统称为再循环资源,但是它与可再利用资源不同的是,由于废弃物在这一加工过程中发生了变化,再生资源绝大部分不能直接投入消费环节,而只能作为生产原料被投入生产环节,要再次经过生产加工才能成为可被消费的产品,投入消费过程。
以上六个生产关键环节是产业生态系统建设中的关键环节。产业生态系统中的企业或产业单元之间是以副产品和废弃物交换为纽带建立产业共生关系的,而废弃物的交换和经济价值的重新获得都要取决于废弃物回收、再利用和再生环节运行的好坏。
2.1 物质循环路径的模型 产业生态系统中的废弃物有不同的处理方式,一个是再利用,另一个是再生。同时,废弃物有两种来源,一个是消费过程,另一个是生产过程,而再循环资源的使用流向也是消费过程或者生产过程。从理论上讲,资源的循环路径可以有以下8条,如图2①-⑧所示。
2.2 物质循环路径实例解释 现实生产中,由于废弃物经过再生处理过程,生成的再生资源或产品一般质量较低,资源纯度或者产品性能都会较初级资源或初次生产出的产品差一些,所以一般不会直接投入消费过程,因此过程④和过程⑧一般不会在实际生产系统中出现。因此,本文的研究中,我们暂不考虑这两条路径,而是重点考虑其他6条资源循环过程,并以路径①③⑤⑥为例进行循环路径的实例解释。
2.2.1 路径①,鲁北化工集团磷铵生产过程中废弃物磷石膏的再利用[2] 路径①的意思表示的是,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经过循环处理后,形成的可以再次利用的生产资源或产品,投入到生产过程中,这是一种很常见的资源循环类型,很多企业都存在这样的资源循环过程。山东鲁北企业集团是我国第一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其创建的中国鲁北生态工业模式成为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确认的中国生态工业的典范。鲁北化工实施技术集成创新,创建工业生态园发展可持续循环经济,建成了我国第一套磷铵、硫酸、水泥联合生产装置。磷铵的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磷石膏废渣,这些废渣经过烘干处理,分解出水泥熟料,这部分水泥熟料可以与锅炉排出的煤渣和盐场来的盐石膏等配制成水泥。对于磷石膏的烘干处理过程就是再利用处理过程,烘干后的水泥熟料可以作为原材料投入水泥生产的过程中。这样,既可以减少磷铵生产的废弃物磷石膏对环境的排放,而且再利用产生的资源投入水泥生产,减少了水泥生产对原始资源的需求,降低了生产成本,可以为企业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路径①的循环属于原级再循环,这种循环对资源的再利用效率较高。
2.2.2 路径③,广西贵港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的造纸资源循环利用[3] 路径③表示,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经过再生处理后,可以形成再生资源或产品,这些再生资源或产品可以被投入到生产过程汇总用。广西贵港国家生态工业(制糖)示范园区是国内建设最早也是目前发展最完善的一个生态工业园案例。该园区以贵糖(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为核心,以蔗田、制糖、酒精、造纸、热电联产和环境综合处理六个系统为框架,这六个系统关系紧密,通过副产品、废弃物和能量的相互交换和衔接,使某一产品生产中产生的废弃物成为另一产品生产的原料,形成互为上下游的生态产业链。
2.2.3 路径⑤,美国施乐公司的循环物流系统 路径⑤表示的是,消费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经过再利用处理后,成为可再利用资源或产品,并再次投入生产过程中使用的过程。美国施乐公司自1959年向世界推出第一台使用普通纸的自动办公复印机以来,一直在世界复印机领域处于龙头地位。施乐公司发现市场上打印机等相关产品的使用周期越来越短,这带来了巨大的浪费和对环境的严重污染,施乐公司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了绿色再循环系统工程,即以延长产品生命周期的设计和管理为指导,以优质、高效、节能、环保为目标,以先进的技术为手段进行生产,对报废的产品进行修复,大多数复印机,打印机和多功能设备都设计成为可以翻新再用的产品,而施乐的产品及其部件极高的质量和耐久性使之成为可能。施乐公司根据对产品进行全生命周期的评价和分析,找出产品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并提出基于全生命周期的循环物流系统。
2.2.4 路径⑥,生活用水的循环再利用 路径⑥表示的是,消费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经过再利用处理过程后,形成再利用资源或产品,并再次投入消费环节中被使用的过程。这种再循环路径在现实生活中也非常常见,例如生活用水的回收再利用,城市总将生活污水经过净化等再利用处理,用来清洗道路或者植物。我们的家庭生活中也提倡节约用水,可以用洗菜或洗手洗脸的水冲洗厕所等,这些都是简单的水资源循环利用的活动,很容易对物质的循环路径⑥做出解释。
建立产业生态系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产业生态系统实现的基础就是资源的循环利用,通过副产品和废弃物的交换与再利用实现系统中各个产业或者企业的共生,进而减少对资源的消耗和环境的破坏,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双赢。明确产业生态系统中资源的循环模式及其实现路径是建立产业生态系统的基础。
[1]邱德胜,钟书华.生态工业园区理论研究述评[J].科技管理研究,2005,(2):175-178.